6月的渤海湾,足有40层楼高、身着红蓝外装的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挑战者”钻井平台正脚踏鲸波,轰鸣着向地下钻进。钻台上,擂台赛开赛时的条幅猎猎如旗,穿梭在主作业区的平台员工“安全第一,有我必胜”的袖章格外醒目。

为切实推进渤海油田目前最大的在建原油增产项目——垦利6-1开发项目,去年10月以来,渤海油田组织同一区域6艘钻井平台同台竞技开展擂台赛活动。
“作为最后一个入列的平台,‘挑战者’在取得整体提速暂居榜首、节省工期超70天、超配产26.3%的佳绩、钻进总进尺超32千米的同时,结合平台实际,从学习机制、人员安全、设备管理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保安全,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项目总监姬洪刚说。

真案例演示上好“安全课”
“大家说说,刚才这套操作能有效避免警示案例中的事故发生吗?”
“案例告诉我们,不能太依赖安全防护措施,必须要从主观上降低风险。”
登井架的护笼旁,钻井班组成员正围坐在队长任伟旁认真地进行警示案例学习。任伟根据一起警示案例,为大伙儿现场模拟了事故发生过程,并带领大家一起寻找事故原因,总结预防措施。大伙集思广益,随后一同商讨出平台自检自查计划。“擂台赛”期间,这样的场景在平台上随处可见。
自比赛开展以来,挑战者平台把事故案例学习搬到作业现场,总结出警示案例学习“安全六步法”,通过“接收传达、客观分析、案例推演、平台自查、隐患整改、日常验证”六步安全活动,确保平台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到位。
“安全警示案例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大家清晰地明确事故发生过程及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实现现场作业安全闭环管理。警示案例在现场,事故才不会出现。”挑战者高级队长王安峰道出设计“安全六部曲”的初衷。
平台还制定体系自学与自查、班组作业视频互查等一系列安全制度,以安全生产管理为“擂台赛”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人盯人”机制绷紧“安全弦”
“老许,还有十天你就回来了,在海上工作一定要时刻注意安全,我和孩子在家等你平安归来。”这是擂台赛期间,平台餐厅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家属安全寄语。
“平安是回家最近的路。”本着对员工负责、对员工家属负责的安全态度,挑战者平台以擂台赛为契机,在人员安全意识提升上持续做文章,创新提出“人盯人”工作机制,即每位员工每轮班签订一份“人盯人承诺书”,约定守护彼此安全。在每轮班作业中,互为监督对象的两名员工将从现场作业的能量隔离、人员姿势、工具使用、周围环境等方面做好对方的监护,共同确保作业安全。
许文成是平台的单岗位工种,夜间作业时往往是“独行侠”,自从与平台机工赵虎互相成为监督对象后,二人每隔半个小时就到对方的工作场所看看,以“人盯人”的方式绷紧安全弦。
“每位员工签下‘人盯人’承诺书,增加了工作中相互监督的责任意识,时刻提醒员工要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使安全干预在生产现场落地生根。”平台安全监督王永平说。

重点区巡检扣牢“安全锁”
“今天重点巡检钻井绞车,发现润滑油泵压力示数波动较大,得仔细查查!”机械班组在一早的重点巡检中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擂台赛期间,为防止平台设备连续高强度运转出现安全事故,挑战者平台结合实际推行了重点区域设备巡检制度。
面对重点巡检中发现的设备问题,机械班组迅速组织人员开展分工处理。此外,他们还要赶在3小时的作业间隙内,对设备日常使用及重要部件跟踪情况进行针对性排查,全方位确保区域安全。
根据巡检要求,平台上每一位员工都有每日指定的重点巡检“责任田”,在日常巡检的基础上,额外投入10到20分钟深入检查重点区域内的关键设备,全力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此外,挑战者坚持“精细化、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思路,建立了涵盖设备故障案例集、人员误操作案例集、设备失效应急预案等在内的设备健康档案,为设备故障排查、预防性维保、优化改造、人员技能培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指南。

通讯员:刘倚宁 王小松 毛帅 韩志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