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好吃讲吃,为了吃,能砸锅卖铁,不然也不会出“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的谚语,虽然津菜并不是八大菜系,但绝对尤其独特风味,不然也不会让人流连忘返。
你说什么?吃货全都名不见经传?来来来,让你看看这老几位,你要是有一位不知道啊,自动啪啪啪打脸。
乾隆帝:贴饽饽熬小鱼
传说,乾隆年间南运河畔小稍口一带有李姓父女在街边摆摊谋生,一天,有位商人坐下来喝茶,晌饭时候,女儿端出了热气腾腾的饽饽和小鱼,客商刚尝了两口便大呼美味,不仅吃光还追加了一份。
客商询问这美食叫什么,老汉回答:“便饭而已。”商人看那饽饽像双手合十的样子,又看看那盘中麦穗大小的鱼儿,脱口道:“朕就赐它‘佛手糕千眼鱼’吧。”
这商人便是当时的乾隆爷,咱天津的贴饽饽熬小鱼也就得了这“佛手糕千眼鱼”的赐名。
当然,乾隆爷爱吃的肯定不止这一样,这黏肉丸子也是乾隆的得意美味。传说乾隆爷数次下江南,一定不会错过狮子头这道淮阳精品菜。
由而天津海运发达,又是京杭大运河重要节点,美味狮子头很早就传入了津城,经当地厨师烹制改良,称其为“黏肉”。乾隆吃罢黏肉丸子不禁啧啧称道:此丸子非丸子,真是天国才有的美味。
李鸿章:海鲜大杂烩
传说有一天李大人宴外国使节,却忘记了提前通知家厨。家厨急中生智,想到了平时储食用的冰桶。桶里有零碎的海货,什么鱼翅、鲍鱼、海参、干贝、鱿鱼、鱼肚、鱼骨等,每样都有一点。
掌勺将这些零碎海鲜汇总起来,按天津菜烧(火靠)的方法烹制出了一道海鲜菜品。热菜上桌宾主尽欢,洋人大喜,忙问李鸿章菜名。李鸿章也是头一次吃,这菜又未来得及命名,于是含糊其辞地说:“杂烩。
李鸿章也是头一次吃,这菜又未来得及命名,于是含糊其辞地说:“杂烩。”
吃得满嘴生香的洋人啧啧称绝,这“李鸿章杂烩”很快传名海外,成为后来国外中餐馆的必备佳肴。
溥仪:利顺德煎肠
传说1928年的一天,溥仪在利顺德饭店吃“煎肠”,觉得很可口,忙打听是谁的厨艺。一个叫王丰年的厨师前来觐见,深得溥仪赏识,于是很快成为“御厨”。
溥仪喜欢的煎肠大致类似今天的烧烤肠。溥仪与皇后婉容、淑妃文秀还频繁到天津起士林用餐,他也很喜欢吃那里的冰激凌和杨梅冷饮等。
袁世凯:红烧肉
袁世凯好吃会吃,他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多位都擅长做菜,包括苏菜、天津菜、高丽菜。他最宠爱的五姨太是天津杨柳青人,最擅长做红烧肉。
袁世凯最喜欢用馒头伴着红烧肉吃,非常下饭,他食量也大,一顿能吃上六七个馒头,他还要儿女们多吃,吃不下的也不敢反抗,只能硬着头皮下咽,食不知味。
张志潭:登瀛楼醋椒鱼
1921年张志潭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皖系失败后他就下台,1922年时他住进了天津英租界(现大理道上)的一所英式小楼里,开始了寓公生活。
张志潭特别喜欢鲁菜,来到天津后便成为登瀛楼饭庄的座上宾。有一次特别将他以前在清宫中吃过的醋椒鱼做法教给厨师,使之成为了鲁菜与登瀛楼的招牌菜之一。
张爱玲:起士林面包
说起天津,张爱玲最喜欢的要数起士林的面包,她曾在书中写道:
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
只有他家有一种方角德国面包,外皮相当厚而脆,中心微湿,是普通面包中的极品,与美国加了防腐剂的软绵绵的枕头面包不可同日而语。我姑姑说可以不抹黄油,白吃。
优雅如张爱玲,对起士林面包的钟情由此也可见一斑。
看到上面这些,肯定有不少小伙伴惊呼最近吃到了名人同款,这是历史留给人们的瑰宝,也是时间沉淀下天津人的口福,人会随时间慢慢隐没在历史长河里,而美味却随着传承源远流长,愈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