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10日,天津服装工业公司时装模特队赴香港演出。
1982年6月19日,天津航线日渐增多。天津—长沙航班飞机上,空姐在为乘客服务。
1988年3月30日,伊丽莎白二世号邮轮抵达天津港。
1984年5月26日,飞机上的小乘客。
2010年8月7日上午,滨海新区天津港邮轮母港迎来了两艘豪华邮轮──海洋神话号、歌诗达“浪漫号”,这两艘豪华邮轮都是以天津港邮轮母港为母港的国际邮轮。
如今,出境旅游对很多老百姓来说,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而倒退40年,不要说出境,即便是跨省旅游,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奢侈的梦。
1979年,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及旅游业的重要性,并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从此开启了我国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的帷幕,而我国国民,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有了更多走出国门的机会和条件,“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从“大饼团”到“从门缝里挤出去”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旅游这个名词对中国人还是很陌生的。改革开放初期,在政策的指引下,各地开始成立旅游局,不过主要服务外国旅游者。
邵杰1982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河北省旅游局、天津市旅游局和多家天津旅行社工作,可以说他见证了天津旅游市场的发展。他记得,当时刚参加工作,接待旅行团不叫“接团”,叫“上任务”,因为接待外宾属于“外事任务”。
中国对世界“打开了大门”,外国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这个东方古国,他们之中有民间交流、商务考察和私人旅游等目的。虽然外籍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多是北京,但是天津作为北方最大的港口,承担着接待邮轮的任务,接待任务量是很大的,有时候一条船停泊,就要下来一两千名游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天津有接待能力的宾馆很少。旅行社最头疼的问题是安排住宿。比如,天津宾馆很多时候是提前半年就把第二年的计划排满,接待不过来只能向旅游局申请,往下级宾馆、招待所分派任务。
那时候,来中国旅游的外籍游客中,日本旅游者是最多的。有一次,本来是第二天安排北京旅游行程,可是整个北京城有接待能力的旅店都住满了,天津也没有空房了,不得已旅行社只能将这批日本游客安排在河北省某县城里的旅店。当时中国的道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游客一开始只能看到车外一片漆黑,后来渐渐进了北京城,有了灯光,灯光越来越多,路过繁华的长安街,游客都兴奋起来,灯光越来越少,又是一片漆黑,渐渐地车开到了不知名的小路上,游客们都错愕了,有的还哭出了声,不知道被拉到哪里去了。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天津建立了水晶宫饭店、凯悦饭店等一批高档宾馆。
邮轮这个词,很多人还是这些年天津邮轮母港建设起来后才听说,实际上天津港一直承担着邮轮的停泊任务,只不过当时是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国人还没有机会走出去。天津港的客运码头由于水深限制,只能承担大连、烟台两条线路的客轮停靠,大型邮轮只能见缝插针,停在货运码头。邵杰记得当时经常大半夜组织车队去码头接游客。
在整个上世纪80年代,中国旅游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待外国来的团组。国人当时没钱又没闲,天津的老百姓逢年过节,大多数选择去公园、周边郊游,去北京香山、北戴河就算不错,去趟桂林、西安,那是很奢侈的事情。很多人觉得,与其旅游把钱花了,还不如存钱买个冰箱洗衣机电视实在。此外,因为交通不方便,也约束了人们的出行。
但是,天津的旅游业在接待外宾的过程中,也开阔了眼界,逐渐完善了服务设施、积累了服务经验,而一部分老百姓随着与外国人接触多起来,也渐渐有了旅游的意识,这些都为后来旅游业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到中国旅游、工作的外国人士也以积极态度报道中国,改善了国际上用有色眼镜看中国的情况。
时间一晃,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旅游市场发展的先驱者。由于广东地理位置与港澳相邻,很多老百姓接触到港澳亲属探亲游,率先接受了旅游的理念。广东旅游市场发展的动作要比天津早两三年。
天津中国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陈钢,1984年参加工作,回忆起旅游市场发展初期,他印象最深的是由“小红帽”组成的“大饼团”:当时老百姓还不怎么富裕,旅游时怎么节俭怎么来。浩浩荡荡的旅行团,都戴着“小红帽”。一到吃饭休息的时候,每个旅客都从背包里掏出自家烙的大饼,就着自带的火腿、午餐肉、炒鸡蛋,席地而坐开始吃。这个方法既省钱又省时,遇到中长途旅行,自带的食品也能吃个一两天呢。
这个习惯,后来被老百姓保持到出境游的线路中,这可造成了麻烦。刚刚开启出境游时,每次带团过海关,虽然导游多次提醒,但是都有好多人从背包里拿出禁止入关的食品扔掉,什么辣酱、面包、鸡蛋……这些年随着老百姓出境游经验增多,这样的情况少了很多,但是还时不时会发生这样的场景。
在我国,最早有机会出国旅游的人,都是以工作、探亲、留学等名义出境的,因为旅游目的根本不能申办护照。可以说很多人出境旅游,都是“从国门缝里挤出去的”。当时,谁家要是有个港澳或是国外的亲戚,必须对方出担保函才能办理护照,而且条件苛刻、审核严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出过国的人,将国外风土人情描述给亲朋,当时报纸上,也开始有新闻专门介绍那些出境旅游者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出去看一看的心思了。
第一条出境游线路开通
从1988年泰国成为我国出境旅游的第一个目的地国家,到2016年中国拥有150多个出境旅游目的地。
第一条出境游路线进入天津市场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大致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多方面的资料显示,首先对天津开放的成团组的出境游线路是日本。当时参与者多是天津的合资企业员工。这些合资企业为奖励员工,组团去日本总部工作学习,顺道组团旅游。之前,因为外交关系中日互派友好使者,天津中国国际旅行社承接了很多访问组织工作,包括当地接待、机票酒店预订等,为后来组团出境旅游打下基础,所以,很自然地承接了相关旅游团队组织工作。
而正式面向普通市民开辟的线路,邵杰记得是从1994年前后开辟的泰国线路,后来还包括人们熟知的新马泰澳港线路。当时是境内的大型旅游产品批发商将线路制定好,再分发给各地方的旅行社。为什么没有旅行社自己开辟线路呢?政策不允许,有开展境外旅游资质的旅行社只有很少几家,很多小旅行社是挂靠在大旅行社下经营的。一直到1996年以后,出境游线路才开始规模化出现。后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宽,一些小型旅行社也取得资质,开始独立接待游客、探索新的特色化线路。
最为被中国老百姓熟知的新马泰澳港线路,实际上之所以这样运作,是由于签证政策。当时香港澳门马上要回归,中国老百姓对这两个城市是很向往的,但是去这两个近在咫尺的目的地,要获得英国和葡萄牙签证,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比较而言,获得泰国签证则容易得多。就在这个时候,香港、澳门政府先后出台政策,持泰国签证在香港、澳门转机,可以停留一段时间,这个政策一下子带火了这条线路。
老百姓刚踏出国门,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最初,接待方对大陆市场需求预估不足,会中文的服务人员很少,经常是几个会不同语言的翻译轮流上阵。有一位游客在国外遇到了一位香港同胞,想聊聊天,但是香港同胞不会普通话,他也不会粤语,只能通过几个翻译,把粤语翻译成英语,英语翻译成当地语言,当地语言再翻译成普通话,然后再如此翻译过去。有些游客出行时特别紧张,过马路要排队一个人拉一个人衣角,生怕走丢了。
当时,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酒店紧张的状况在国外也出现了,陈钢记得很多已经组织好的日韩游线路团队,到了旺季不得不取消,因为酒店订不上房,一些高级酒店有空房,但是价格太高,老百姓承受不了。如今,我们去日本旅游,会发现很多民宿和商务酒店,其中不少都是为了接待中国游客兴建的。
银联卡、信用卡、支付宝、微信,在国外,中国人可以用越来越多的支付手段进行消费。倒退二十年,对很多中国游客来讲,出境游只能用当地货币。换外币成了大问题,尤其是游客去到日韩等国,票面很大,经常是几张人民币换一沓子外币,都不知道放哪里。到了商场,导游一个不注意发现团员少了一大半,一打听,去厕所取钱了。为啥?怕丢,把钱放在内衣口袋里了。消费时游客还经常算不过账,盯着手里几百几千的面额愣神儿。
那个年代,在国外机场中国游客回国前要排队一两个小时,可不是为了排队退税,而是在货币兑换处门口排队,要把没花完的钱再换回人民币,比回国内换要合适。
为什么东南亚国家会成为国人踏出国门的第一步呢?陈钢分析,主要是由于距离近、文化有相近的地方,刚走出国门的人好适应、安全感强一点儿。比如,在日本虽然语言无法交流,但是阅读文字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比较接近,中国人对日本文化相对了解,画面感比较强,旅行社在做市场推广时比较容易。新加坡有大量华人,语言和文化障碍就更少了。
护照从“奢侈品”变成普通证件
今天,拥有一本因私护照是很普通且便捷的事情,中国护照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69个国家和地区免签或落地签,让老百姓“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出境游”有了更多选择。
然而,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办护照的“痛苦遭遇”让很多人记忆犹新。邵杰说:别说是一般游客,就是我们这些导游,也要每次出境办一本护照,持一本护照只能出国一次。每次申领护照就是一次智力体力精力大考验。对于初次办理的人,办一本护照,怎么也要跑上六七趟。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国门刚刚打开,国人出国受到严格控制,办一本护照要经过单位、街道、派出所、公安局等各个环节的审核,被反复核查出身、家庭成分、海外关系等。这个阶段,公民出境与否不仅取决于自身,更取决于他人或者单位。
1984年4月,公安部下发经过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放宽因私出国审批条件的请示》,明确“因私出国”是公民的正当权益,并要求“公安机关应当认真受理出境申请,不允许久拖不决,不允许对催促询问不理不睬”。11月,公安部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在这份通知里面,明确指出当时的问题──“各地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该受理不受理、该批不批、卡住不放、批得慢和拖得时间长的问题,‘出国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过去一套从严的审批办法没有随着政策的放宽作相应的简化和改革……”
这份文件发布后,第一轮出国潮就此兴起,从而催生了我国第一部出入境管理法。1986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正式颁布实施。该法明确规定,除了劳教、服刑等五类人,中国公民因私事出境,向户口所在地的市、县公安机关提出申请,都可以得到批准。但是,申请护照的程序依然很复杂,政治审查依然存在,国外邀请函、亲属关系公证、经济担保书、单位或派出所同意意见等其他相关的证明材料一个也少不了。由于手续繁杂,每个申请人送上来的材料通常都是几十页,导致公安局审核工作效率低,很多老百姓不得不半夜起来去公安局门口排队。就这样也很少有人一天就办完的,当时信息不透明,很多老百姓办护照经常不是少了这个证明就是缺了那个证件。办个护照就要查“祖宗三代”,表上三代人都要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舅舅,电话单位都要留下。那表还不能填错、不能改,填错了还要再领一张新的。
就像如今旅行社有专门员工负责带领游客办签证一样,上世纪,旅行社专门有人负责协助办护照,一本护照办下来一般是要超过40天,而且还经常是办不下来。有很多人因为办护照难而打消了出国的念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末才有所好转,随着中国国门越开越宽,政策也越来越宽松规范,老百姓办护照需要盖的章少了,申请表格的页数也少了。护照申办有了30天的期限,不批准还可以申诉。
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10天,公安部火速召开了全国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会议,会议随后宣布了6大改革措施,包括进行按需申领护照试点、取消港澳游限制、扩大口岸签证点、建立中国绿卡制度等。会议决定,从2002年起,在上海、杭州、广东等城市试行“按需申领护照”。
2003年9月8日起,天津市公安局在中国公民出国境政策方面实施公民按需申领护照等多项放宽举措,除部分特定国家工作人员外,天津普通市民只需凭身份证、户口簿,提交填写完整的《中国公民出国申请审批表》,即可到市公安局出入境处申办5年有效的因私护照。从那一天起,天津市民办护照,一般只需等待十多天了。
在实行按需申领护照后,公民办护照的量一下就上去了。据统计,2003年,超过2000万中国人走出国门,而出境旅游市场也从新世纪开始逐渐向鼎盛发展。这个发展态势一直持续到2010年左右。
亲子邮轮热带来商机与考验
2008年后,随着邮轮热的升温,给出境游市场带来很大变化。更大接待能力、手续简便、从家门口出发等一系列优势,促使很多国人将邮轮游作为迈出国门的第一步。
2010年6月26日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正式开港,意大利歌诗达“浪漫”号、美国皇家加勒比“海洋神话”号以天津作为母港首航,天津邮轮旅游市场随后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在选择邮轮旅游的人群中,以亲子游人群最为庞大,5口之家、7口之家比比皆是,这也是我国出境游市场的特殊现象。中国人对天伦之乐的追求从来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淡漠。
由于亲子游客户群增长,组织者应对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的数量在增长。陈钢记得,2011年夏天,他正带队进行邮轮旅游,当邮轮行驶到黄海海面时,一名50多岁男性游客突发眼疾,看不见了。客人和家属找到陈钢,陈钢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但他按照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将客人带到船上医务室。经过船上医生的初步检查,怀疑客人视网膜脱落,必须尽快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并手术,否则可能终身失明。
这可给陈钢出了难题,他立即与船方、旅行社联系,商讨办法。商讨的结果是,救助患者是第一位的。可是,邮轮要返航吗?这会打乱所有游客的出行计划,各方损失无法估量。更为重要的是,经船长介绍,由于邮轮速度有限,回到最近的有停泊能力的港口,恐怕也过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多耽误一分钟,患者就多了一份失明的可能。于是,多方协商后,邮轮发出sos求助信号,请周围海域船只协助,将患者送往陆地进行救治。另一方面,船长向全船2000多名乘客广播突发事件,宣布将在原地等待救助,请乘客予以谅解。
信号发出后不久,一艘几吨的驳船前来救助。一艘16万吨的邮轮和一艘几吨的驳船,如何把患者运送上去成了难题。靠不上,大船的力量足以把小船撞飞。试了几次,无论是从船头靠近还是从船尾靠近,最终都在海浪的作用下归于失败。怎么办,最后只能冒险一试,用钢索将两条船连起来,用滑轮将患者运送到驳船上。
这个方法的风险是很大的,两艘船相距七八十米,一旦钢索断开,或是滑轮松动,悬在半空的患者就会跌落大海。但是当时,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患者穿上了救生衣,并系上救生索,一旦发生意外,救生索还可以将患者拉回邮轮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全船2000多人的心里都在担心患者的安危,十几层的客舱,大家都透过窗子或是站在阳台上关注着营救事件的进展。当船员最后一次确定救生衣已穿好、滑索已固定好后,打了个手势,示意准备工作就绪。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滑索带着患者一点点前进,逐渐加快速度,最后,用了一分多钟的时间,患者终于被平安地送往驳船。在场的所有乘客和工作人员鼓掌欢呼。这时,距离事发已经过去四个多小时,没有一位乘客因为耽误了行程而抱怨,大家都在安静地等待,默默地祝福着。
陈钢说:“这些年,中国出境游市场在成长,我们的游客也在成长。虽然还有一些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出现,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表现出成熟、自律、理性和文明。我相信旅游市场的未来会越来越好,而且,风水轮流转,我国旅游市场经历了外国人走进来、国人走出去两个阶段,我想下一个十年,随着我国环境的治理、经济的发展,可能又将出现外国游客涌进来的热潮。”
采访感言
中国人出境旅游的脚步,是与我国的外交、经济发展紧紧相伴的。走出国门看一看,让越来越多的国人拓宽了视野。与此同时,旅游也成为世界认识现代中国、开放中国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正是通过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搭建起中国与世界交流交往的平台。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王志贵 于嘉祯 韩振铎 陈则云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