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有指纹识别门的工作室,在专业教师团队的指导下,“聋人安全出行智能头盔”、“残障人士居家安防监护系统”、“手语实时翻译系统”等,一个个由特殊创新团队孕育的特殊科技创新项目,在春日的校园里静静地“生长”着......

4月的一个上午,在天津理工大学23号楼,由该校聋人工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联手打造的“协同育人学生自主创新项目”,正在各间创新工作室内热火朝天地进行着阶段讨论。与其他高校创新团队不同,这里各团队成员均由聋人学生和健听学生共同组成,他们交流的方式也不单是普通话,手语、“音转字APP”同时进行。

聋人学生借助“音转字APP”沟通。
不一样的创新团队,不一样的创新项目。身体条件的劣势,在他们这里转化为熟知用户体验的优势!
由于大多数健听人不懂手语,导致聋哑人在就业、就医、法律咨询等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极大的沟通障碍。“手语实时翻译系统”课题组开发的实时手语翻译系统,即将解决这个难题。不久的将来,听障人士用手机就可以与健听人便捷快速地交流了。

录入手语,让“手语实时翻译系统”进行深度学习。

老师给“手语实时翻译系统”项目同学培训录入要领。
针对肢体残疾、视障、听障人士在居家生活时普遍具有求救困难的问题,“残障人士居家安防监护系统”课题组设计了带有消防监测、室内入侵监测等功能的物联网监护系统。当指标异常时,便可发出声光报警,并向紧急联系人发出信息,通知其远程查看被监护者的室内情况。

“残障人士居家安防监护系统”的指导老师(左二)为学生指导,有部分听力的聋人学生(左一)戴着助听器为其他聋人同学翻译。
听不到声音,让聋人的出行安全系数较普通人大大降低。“聋人安全出行智能头盔”通过头盔不同部位的震动,帮助聋人骑行者感知汽车鸣笛等声音产生的方向。在骑行者遇险倒地时,头盔可向其手机发送遇险确认短信。若骑行者在确认时间内未取消险情,头盔将开启强声光报警,并向紧急联系人发送定位求救信息。头盔还可自动判断显示转弯方向,并具有鸣笛、照明等功能。外置的柔性太阳能板,除自身消耗外也可为手机充电。


细致入微的改变与创新,只为了提升残障人群的生活品质。“残障人士居家安防监护系统”课题组组长、聋人工学院2016级学生彭奕佳认为:“学以致用。我们亲手做出残障人需要的产品,更贴心,更有意义。”

聋人学生带着助听器交流。
创新团队采用“积分制”管理制度,队员利用各自专业所长,通过专业教师在技术方案、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指导,茁壮成长。团队总负责人、电气电子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简皓说:“听障生和健听生一起组建团队进行科技创新,既能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听障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和面部多源动态行为融合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可在驾驶员疲劳时进行提醒干预,对于保护驾驶员及行人的安全意义重大。
“协同育人学生自主创新项目”成立几个月来,从最初的15人,发展到现在拥有10名指导教师,本、硕、博82名成员的规模。项目以解决残障人士需求为总体研发目标,以辅导员工作室联动教工党支部为支持保障,多专业、跨学院协同联动,现已完成专利1篇、科技作品1件,正在积极申报相关竞赛和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期待研究成果能够落地,服务更多残障人士。


艺术设计课题组全部由聋人学生组成,产品已经进入市场。

目前,艺术设计课题组已经孵化出一家创业公司。
摄影报道:姜宝成
图片编辑:刘欣
天津日报视觉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