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津云不对任何来源于第三方的内容承担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如认为视频内容涉嫌侵犯您的版权,请向我们提供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津云新闻讯: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沧州市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京津冀三地的农业专家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努力改良盐碱地土壤种植庄稼,让京津冀实现粮满仓。
封晓辉,中国科学院海兴试验基地的科研人员,2011年他从北京毕业后来到这儿,沧州海兴县是环渤海地区盐碱程度最重的一个地方。
中国科学院团队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研究出一种冬季灌溉方式,利用盐水冰比淡水冰先融化的特性,由表层到深层,不断稀释土壤盐分。
从表层脱盐到土壤深层的盐分也开始降低,封晓辉他们不断积累经验,同时筛选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农作物,使得盐碱荒地渐渐变成了耕地。眼下,团队人员也越来越多达到了上百人,来自京津冀多个高校科研院所。
封晓辉嘴里的合作者还包括天津农科院的肖辉,他也一直在跟改良盐碱地较劲。
这几天,正是水稻分蘖的关键期,肖辉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到地里查看土壤情况。
天津的土地60%以上是盐碱地。眼前的这块地位于西青区王稳庄,中度盐碱,也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中的一片试验区。几年前,肖辉研发出一款土壤改良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但一亩地就要花费2500多元,因为价格高,农户都不愿意用。
肖辉从筛选有效物质开始,把农户愿意用、用得起放在首位,用了半年时间,从几百种物质中筛选出七种,每亩地的成本降到了200块钱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