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沽艺术沃土,戏曲人才辈出,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传授与教诲。日前,本报记者拜访了有着“天津旦角之母”美誉的著名京剧教育家孟宪瑢。老人家九旬高龄,谈吐优雅,聊起京剧,更是滔滔不绝。
孟宪瑢并非戏曲科班出身,而是一位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她本应成为高中语文老师,但因为自幼喜爱京剧,加之嗓音、形象等条件优越,最终走上了京剧事业的道路。
孟宪瑢说,在京剧方面自己有两位师父,一位是陶汉祥,另一位是从鸿逵:“陶老师得到程派艺术的真传,又教给了我,我忘不了他。从老师虽然不干这行,但他研究这行。他给我讲梅派戏,还讲为什么有西皮、二黄,为什么有慢板、原板、剁板等板式,让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有件事,孟宪瑢至今记忆犹新:“从老师曾带我去见梅兰芳先生。梅先生跟我说:‘你好好上学,有了文化再学戏,你会懂得京剧的来龙去脉’。于是,我就将京剧当做一门知识来学习并实践。唱京剧,文化是关键,必须要有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没有文化,那学的都是空的。”
正是以文化作为内涵支撑,孟宪瑢无论在方寸氍毹还是三尺讲台,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尤其在教学方面。她说:“京剧不是很容易的。我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懂,要从根儿里把学生教会了。一段唱,先念词,词里每一个字的阴阳上去以及字头、字腹、字尾,都要讲清楚。在唱方面,要先练气,一开始可以先闭着嘴把声音哼出来,之后就按我发明的‘数灯’方法,‘天安门上挂红灯,一盏灯、两盏灯、三盏灯……’这么一口气数下去。这句话包含很多辙口,边数边找发声位置,再配合眼神,练的时候一举多得。”
科学系统、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让孟宪瑢的学生中人才辈出,她教过的张晶、王楣、赵秀君、张火丁、王艳、吕洋等,有的成为舞台上的中坚力量,有的也跟随老师的脚步走上讲台。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孟宪瑢也语重心长道:“当老师可比当演员难多了。当了演员,如果不好只是一个人不好,可当老师的如果不好,不但教出来的学生不行,学生教出来的学生更不行,造成了一代不如一代,这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是有罪的啊。所以说,当老师的人,有很重的责任,必须把自己看得很重。”
采访当天,恰逢孟宪瑢的几位老友前来探望,谈到兴起,大家还一同唱起了《锁麟囊》里著名的“一霎时”。老人家高兴地介绍着他们之间的情谊:“这是宝姨,我们有三四十年的交情,是她帮我照顾我的老娘,我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事业;这是潘姨,我们本来是病友,住在同一个病房,我这哼哼着唱,她也唱,有共同爱好就结成了好朋友……”戏迷潘春芳接话道:“出院以后孟老师就跟我说:‘你到家来吧,我教给你。’能得到这样既是名师又是明师的指教,我真的太幸福、太幸运了。通过近20年的接触,孟老师最令我敬佩的就是艺德。我跟她学习,包括有的学生在孟老师家学戏、吃住,她分文不取。孟老师跟我们说:要钱?你们给不起,艺术是无价的,不是金钱可以买来的。”时至今日,依然有各地的京剧后生慕名找到孟宪瑢求教,她均是无私传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小时的采访,孟宪瑢几乎一刻未停地讲戏、讲故事甚至示范身段。“说起戏啊,那咱真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眼前这位戏苑园丁,仿佛因京剧而永远年轻……(天津日报记者 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