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蓝的天,洁白的云,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丘。在一片平坦又广阔的塬地上,一座崭新、整洁的美丽村庄横亘在记者眼前,这就是62岁的马贵良生活的鞍子山村。‘’
鞍子山村是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的扶贫异地搬迁安置点,全村有约300户人家。像鞍子山村这样的移民安置点,在松山镇有9个,囊括了天祝县所有“下山入川”和“收缩安置”搬迁户。而近年来天津市在天祝县的“援甘”工作,不管是东西部扶贫协作,还是对口支援藏区,主要的任务就是帮扶搬迁居民实现脱贫致富和安居乐业。
现在的生活“原来想都不敢想”
鞍子山村,距天祝县城30多公里。宽阔的水泥道路,整齐划一的住房,时尚的光伏路灯,悉心栽培的绿化植物……如果不是亲见,很难想象这是一座深居西北内陆的贫困地区的村庄。
马贵良的家里,90多平方米的住房装修得漂亮整洁,客厅一尘不染,厨房、卫生间、水、电、有线、网络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为了扩大使用面积,老马还对院子进行了简单的搭盖,再用砖把地面砌了起来,这样刮风下雨家人都不受影响了。
老马和记者聊着,身旁的小外孙女,不时用羞涩的目光打量着家里的访客。马贵良有两个女儿,都在外务工,外孙女跟着老两口在家生活。有了现在的新居,女儿对老人和孩子也多了几分放心。
这些,是马贵良2016年搬新居后的生活状态,而他原来的生活可不是这样。
马贵良原本住在距新村几公里之外的土坡上,那里没有公路,没有自来水,也没下水系统。零星散落的几户居民,住房大都老旧不堪,喝水主要靠一口深井,但井水盐碱化比较严重,不仅喝着咸,就是用来洗手,也经常会出现脱皮。
老马指着政府给盖的新房子,用质朴而真诚的语气告诉记者:“(住这样的房子)原来真是连想都不敢想。”
天津援助撬动当地旧貌变新颜
鞍子山村所在的天祝县,虽然距离兰州市仅有140多公里,但海拔却陡然上升了1200多米,属于高原地貌和气候。当祖国东部地区花红柳绿的时候,天祝县的广大草原依旧是满目荒凉。这里阳光很足,但体感很凉,是典型的高原气候,也是记者切身的感受。
天祝地处河西走廊的东端门户,虽然面积有7000多平方公里,比整个上海市还大,但76%的面积属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大部分群众居住在水源涵养林区和高深山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松山镇地势相对平缓,海拔不算太高,是一个小盆地,因此成了移民安置的理想地点。而移民搬迁安置,也是天祝县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像把老马这样的零散居住的住户聚合到一起,集中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提高生活水平,这种方式叫做收缩安置。而把生活在2800米以上环境恶劣地区的牧民,搬迁到低海拔的宜居安置点,被称为“下山入川”;松山镇一位干部告诉记者,搬迁距离最远的,是从300多公里外的祁连山脉深处搬过来的一户居民。
来自天津市蓟州区的援甘干部王洪涛,挂职天祝县县委常委、副县长,近两年来,这位干练的军转干部全身心扑在天祝的扶贫事业上,他和镇上、村里的干部,不止一次走村入户,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多年来,天津一批批援甘干部,都像王洪涛一样,带着天津百姓的重托,怀着对挂职地区群众的真挚感情,用自身在天津的任职经验,努力帮当地一点一点改变着贫穷落后的面貌。
天津的援甘资金,在天祝县移民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了很大作用。据统计,“十三五” 以来,截至目前共下达各类援建项目24个,累计投入资金2207万元。可以说,正是这些资金,直接帮助当地村民的居住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村民们都知道天津,知道是天津帮了我们。”松山镇一位包村干部告诉记者。
从“撒芝麻盐”到“抓重点”
搬家后的老马,放弃了此前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选择了种植经营菌菇大棚。
谈起放羊,老马显然不想再回到从前:天不亮就赶着羊群出门,天黑了才赶回来,身上带着干粮和水,一放就是一整天,“放羊非常苦。”而改种大棚后,不用再受风餐露宿之苦,每年也只需5个月强度不太高的劳作,就可以取得比原来高很多的收入。
老马“转行”所从事的菌菇大棚种植,便是由天津援助资金推动的、当地重点发展的菌菇产业项目。
天津对口支援甘肃的7个市州共34个县,总面积达到2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环境恶劣的高海拔地区,工作多、任务重。天津市援甘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宋友好告诉记者,在资金、人力有限的情况下,现在正逐步改变过去“撒芝麻盐”的援助方式,重点扶持当地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扶贫扶智更扶志,增强农村自身造血能力,“不能再这儿一点,那儿一点了。”
可以说,松山镇的菌菇产业项目,便是天津援建思路转变的直接体现。
松山镇副镇长杨发勇告诉记者,南方香菇产地6月份到10月份比较热,不利于香菇生长,正好我们可以打出一个季节差,天祝县这个地方是高原气候,比较凉,在这五个月里正好可生产香菇,形成互补效应。
目前,松山镇已经建起了400个菌菇大棚,未来将扩大到700个。这些菌菇大棚,都是当地免费为农民建设的,包括棚体砖墙、阳光板和遮阳网等设施,每个大棚耗资大约在3万多元,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天津援建资金。此外,政府还注资产业链相关企业,由企业为农民提供菌棒,并保证成熟香菇的收购。这样,每个大棚,农户只需投入1000元,就能取得非常丰厚的回报。“既扶持了企业,也带动了农民增收”,杨发勇说。
乐业了,才能安居
傍晚,记者从高原傍晚寒凉的空气里走进马福仁的菌菇棚,一股暖意夹杂着菌棒木材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马福仁正查看菌棒,把提前“冒头”的小香菇摁回去,确保菌棒布满菌丝,将来收获更好品质的香菇。马福仁和马贵良同村,他原本就是蔬菜大棚种植能手,这次他一下要了20个菌菇棚,“原来用日光温室种蔬菜,全部都是自己投资,建一个棚就需要3万多元,现在党的政策好,就多种了一些。忙不过来,需要雇人,但收入也高。”他说。
十来天后,马福仁的第一批香菇就能收获了。他需要做的,只是做好大棚通风,和让菌棒保持水分。
整齐壮观的大棚基地离村子不过一公里,马福仁、马贵良和所有种植菌菇棚的村民,步行或骑电动车,都可以很便捷地过来干活。
在数百米之隔的、由天津援建资金建设的“巧红绣”手工艺品展示中心里,十余位当地妇女在熟练地加工着花卉等手工艺品。“巧红绣”已经成了天祝县扶贫的一张名片,该手艺创始人、鞍子山村妇联主席袁什芬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全镇有接近300位居民在这里接受培训和加工产品。“巧红绣”手工艺还积极开拓线上渠道,打造成了天祝农村电商的典范,带动了农村留守、残疾妇女就业,每年平均可以额外增收2000多元。“农闲时就来做点活儿,不耽误别的事,多的一年能挣7000多元。”袁什芬说。
新的村庄,新的家园,不仅宜居,而且宜业,不仅实现了安居,而且做到了乐业。松山镇党委书记张学俊表示,经过近两年的扶贫工作,全镇居民平均年收入增长了2000多元,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